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3月31日正式頒布《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4月3日,中宏網《信用會客廳》欄目組織專家圍繞“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筑牢市場經濟制度根基”主題召開專題政策解讀研討會,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南京市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綜合經濟研究所負責人,北京信用學會特邀研究員劉凡華應邀出席研討會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劉凡華的發言。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出臺,明確了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共建的原則,堅持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相互融合,通過實現社會治理新突破、構建“信用經濟”新生態、打造信用惠民便企新場景、應用信用基礎設施新技術等四個維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
實現社會治理新突破。從信用主體上看,從政府誠信履約、強化經營主體信用管理、加強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有序開展重點職業人群的信用管理、加強司法執法體系信用等方面入手,構建覆蓋各類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從信用評價上來說,以信用評價為基礎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提出了開展政務誠信評價、以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為基礎,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行業協會商會依法依規開展信用評價、提升對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水平以及有條件的地方和部門開展自然人信用評價,用作為守信主體提供激勵政策的參考等各類信用主體開展評價的基本要求和措施。在誠信自律層面,建立健全信用承諾制,引導信用主體主動向社會作出信用承諾。包含了健全政府誠信履約機制,提升事業單位誠信自律水平,經營主體誠信經營、守信踐諾,主動向信用服務機構提供信用信息,社會組織誠信自律,提升內部治理水平,建立執法人員信用記錄和信用承諾制度等,不同信用主體誠信自律,提升自身信用素養。在信用賦能基層治理方面,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涉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推動信用賦能社區治理,支持信用園區、街區建設。大力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的證明和使用信用報告。
構建“信用經濟”新生態。一是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金融機構將公共信用信息與內部金融數據進行有機結合,在產品開發、授信審批、貸后管理各個方面進行廣泛的應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通過國家信用信息歸集加工聯合實驗室,深化關鍵信息開發利用,支持金融機構開發更多符合民營中小微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二是發揮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功能。將企業登記注冊、納稅、社保、住房公積金等74項關鍵涉企信用信息納入機制化歸集共享范圍,推動金融機構精準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根據昨天新聞發布會提供的數據,截至2025年2月末,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37.3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余額9.4萬億元,同比增速25.8%,信用貸占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比重達到了27.6%。依托平臺為企業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價服務,推動惠企政策通過平臺在線辦理,對經營主體直達快享。三是有效培育信用市場。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依法依規向信用服務機構開放信用信息,發展壯大信用經濟。《意見》提出在保障信用主體合法權益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商業合同信息、產業鏈信息、交易信息等共享水平。通過探索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價值收益合理分享機制,依法依規維護公共信用信息資產權益。平臺企業可積極使用大數據資源,為守信主體精準提供市場化、社會化激勵。
打造信用惠民便企新場景。構建全方位的信用激勵政策環境,在民生服務服務和政務服務兩大領域,為守信主體提供便利或者優惠。一是在重點領域推進信用惠民。在醫療、托育、養老、家政、旅游、購物、出行等重點領域實施“信用+”工程,以南京市“信用+文旅”的信易閱為例,截至2024年底,南京共享圖書館投入書籍約4萬余冊,信用網借平臺新增信用用戶160266名,減免押金共計1600余萬元,累計圖書借閱357191冊次,借閱訂單73819單,流通率達126%。二是推動高效辦成“信用修復一件事”!靶庞弥袊本W站集中公示各類公共信用信息,行業主管部門原則上不再公示本部門業務領域之外的公共信用信息,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統一信用信息公示和修復的渠道,優化信用修復規則,實現了事出一處,減輕了對經營主體的多頭信用修復的困擾。三是營造公平的信用環境。在與人民群眾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社會活動中,對被列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對象,在申請政府資金、享受稅收優惠、參與公共資源交易活動、股票債券發行、評先評優、公務員錄用遴選調任聘任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等方面,依法依規予以限制或者禁止,保障信用良好的自然人和企業更好地獲得參與市場競爭和社會服務的機會。
應用信用基礎設施新技術。一是在信用數據上,嚴格界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圍,對公共信用信息統一實行目錄管理。加強數據的源頭治理,完善信用信息標準體系,定期開展歸集共享質效評估。二是在信用平臺上,發揮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作用,建成橫向對接46個部門,縱向聯通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1.8億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超過807億條。三是在信用信息安全上,各級信用平臺都要求達到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認證。明確要求查詢或使用未公開信息時,均需取得信用主體的授權。進一步明確了建立信用信息安全管理追溯和侵權責任追究機制,確保信息傳輸鏈條各環節安全責任。并在《意見》中提出了研究加強區塊鏈等技術在信用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達到信用信息永久不被篡改的目標。
來源:信用中國
上一篇:劉瑛:法律視角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大寶典” 2025-04-08
下一篇:“因信賦能”建設可信數據空間 加速推進信用中國新征程 2025-04-27